《秦兵马俑》课后反思3
B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带入课堂,给学生创造多看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课件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有序排列,大大增加了语文课堂的信息量。给学生的“看”创造了机会,使学生的眼睛活了起来。
在上《秦兵马俑》一课时,我在课件中收集了许多有关兵马俑的资料,如秦始皇和秦文化的介绍,如秦兵马俑中一、二、三号坑的介绍和图片,各种神态的兵马俑像,有关兵马俑的录象……这一切,都为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秦兵马俑提供了视觉材料,让学生在看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秦兵马俑》一文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描写细致,文本中处处孕情、字字有情,足见文本作者以情缀文,教学本课的目的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时我因文缘“情”设“法”,读题蓄“情”:学生看着刚劲有力的“秦兵马俑”四个大字,都在叨念着“秦兵马俑”。一句“想读就放出声来!”于是各具特色的“秦兵马俑”声浪在教室里徘徊。“谁愿意站起来读一读?”语文课代表地站起“秦兵马俑”,饱含深情。初读寻“情”:“同学们读课题,用心用情,可见大家对‘秦兵马俑’已有敬意了;那么我们再用心用情地读课文,看能不能生出些爱意?”几分钟过后,大家对“享誉世界”、“珍贵”、“文物”、“绝无仅有”等词的重音处理自不必说,仅凭对“兵马俑规模宏大”,对一号坑上面的“拱形大厅”独特解读、对“神态各异”里的省略号着意夸张地赏读……就可以知晓学生在自读时生情读,自然地进入了读的激情环节,也水到渠成的地步,尤其是“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一句的精读、品读、赏读,更是意尤未尽.
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能力。只有知识内化了,才能说知识就是力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自觉地探索知识的奥秘,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提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同桌互相合作,浏览拓展阅读中的文字及图片等,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兵马俑进行深入研究,说说他们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互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